“一粒大米的身份密码” 福建省推进原粮追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从原粮到加工至餐桌之上,每一粒大米有着怎样的旅程?福建“一品一码”原粮追溯系统,只要通过手机扫码,就能解开大米流通过程的身份密码,可以查到粮食产地、品种、入出库数量、生产年份、检验检测信息等,追溯范围从承储企业扩大到贸易、加工等粮食企业,基本实现福建省内粮食从收获和省外粮食从进入福建省境内开始,到粮食收储、转化到各个流通环节的源头可溯、去向可查。
据了解,在近年开展的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中,福建部分地区生产的粮食中存在重金属等指标超标现象。在日常抽检中,发现来自福建省外产区粮食也存在重金属、真菌毒素等食品安全指标超标情况。虽然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但是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着力构筑多道安全防线;持续推进原粮追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制度管粮,依法监管
粮食安全监管,完善质量监管制度是关键。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有关决策,坚持制度管粮。相继出台了《福建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福建省粮食收购(入库)和销售出库必检项目》《福建省粮食局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福建省地方政府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有关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促进依法严格监管。
为更好地推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落细落到位,对严格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出加强粮食风险监测和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严格落实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测制度,规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粮食的处置。并将治理“餐桌污染”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强化了各级政府对粮食质量监管的硬约束,激发了各级政府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积极性。
围绕粮食安全主题,强化粮食质量安全宣传,举办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福建省主会场活动,以及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周,广泛宣传质量安全、爱粮节粮、科学储粮、健康消费等知识,举办粮食科研检验机构开放日、科普演讲比赛等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使珍惜粮食、维护粮食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原粮追溯,严防源头
持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溯源和管控,从源头严防。
从2018年3月至今,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序推进“一品一码”原粮追溯系统建设,现系统已通过验收,追溯主体从承储企业扩大到贸易、加工等粮食企业,赋码信息包含了粮食产地、品种、入出库数量、生产年份、检验检测等,基本实现省内粮食从收获和省外粮食从进入福建省境内开始,到粮食收储、转化到各个流通环节的源头可溯、去向可查,构建原粮从田间到加工全链条监管。
持续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2016年到2021年,福建省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份数分别达到1450份、1671份、1533份、1540份、1624份和2180份,及时将监测数据上报和通报相关部门。
不断推进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目前,福建列入“优质粮食工程”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共有5个,总投资3299万元。早在2020年12月底,已有5个项目单位完成并顺利验收,实际投资3300.99万元。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落实了全省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功能定位配置,发挥了各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的地域优势,提升了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工作的上下联动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全程监管,确保安全
严格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入出库时,严格执行必检项目和出入库检验制度。库存期间,规范日常管理和定期监测储存粮食质量指标和储存品质,承储企业年度内开展逐货位检验不少于2次,确保地方储备粮食质量安全。
严控社会流通粮食质量安全。在企业自查、地市复查的基础上,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定期开展收购粮食、“中国好粮油”“福建好粮油”产品、应急成品粮油、军供粮油的质量抽检,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督促相关地市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每年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对收购粮食、储存和政策性用粮等各类粮食抽检均达到万批次以上,基本实现了对市场流通的原粮、成品粮抽检全覆盖。
实施超标粮食闭环管理。建立了超标粮食闭环处置长效机制,对不符合重金属、真菌毒素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超标粮食,严格通过定点收购、分类管理、专仓储存、定向处置等措施,实施闭环管理。合理化利用粮食资源,超标粮食经检验符合饲料用粮标准的,可作为饲料用粮使用;不符合饲料用粮标准的,按照生产燃料乙醇等非食品工业和非饲料工业用粮使用;严禁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王玉松 何金月)
页:
[1]